有需要割眼袋嗎?

香港美容專業雜誌-美的感應專欄
2017年1月刊
有需要割眼袋嗎?
陳先生30出頭,努力工作,生活稱心滿意。唯獨他經常被身邊朋友親戚們關心及問候,因為他看上去經常睡眠不足,又很疲倦的樣子。其實陳先生並沒有疲勞過度,只是眼下位置常掛着兩個頗大的眼袋,令人看上去疲倦不夠精神。
眼周如何老化?
可知道我們面部皮膚最薄的部位,便是眼睛周圍。隨著歲月流逝,皮膚的膠原蛋白流失,真皮層變薄,皮下脂肪流失等原因,造成日漸脆弱的眼周肌膚及各種問題。皮膚衰老變薄,引起眼下皺紋及魚尾紋的提早出現。
眼睛下方呈藍紫色的微細血管﹑眼輪匝肌等便會因皮膚變薄而透現,令眼下藍藍紫紫 ; 加上面部骨骼老化導致眼框骨形狀變化,和脂肪流失,形成下眼眶凹陷,亦即是『淚溝』。當光線從上而下照射下來,凹陷的淚溝便會造成黑色陰影,令黑眼圈更為明顯。
另一方面,下眼瞼的肌肉肥大,亦被誤會為眼袋。下眼瞼肌醫學上稱為「下輪匝肌肥厚」,或相學上稱之為「臥蠶」。當我們笑的時候,呈車輪狀包圍著上下眼瞼的「眼輪匝肌」便會收縮;眼外側的眼輪匝肌收縮可引起魚尾紋;而下眼瞼收縮則可引起一條沿著下眼線位置,圓條狀的突出物,據稱因看上去就像一條橫臥的肉色蠶蟲,故稱為「臥蠶」。
為何我們會有眼袋?
隨着歲月流逝,眼簾的結締組織、脂肪位置、骨骼形狀、皮膚鬆緊等等都會隨之而改變。原本保護眼球的眼周脂肪,因為緊緻的結締組織而保持在眼隔膜中的固定位置。可是隨着隔膜的結締組織鬆弛老化,眼周脂肪便有機會疝出而引致凸起,形成眼袋。除此之外,亦要排除病理上原因引致眼袋。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引起的凸眼情況;其他引起眼瞼水腫的情況例如心臟功能衰弱、慢性過敏、接觸性皮炎、自體免疫力病等等。
眼袋的處理方法
非手術處理方法
可考慮注射皮下填充劑如透明質酸﹑刺激膠原自生的聚左乳酸﹑或其他非永久性填充劑。凸起的眼袋與中面的凹陷(涙溝)位置,容易造成銜接上面的不平復感。而使用皮下填充劑填補凹陷後,能改善及撫平淚溝,減少陰影,令下眼瞼至中面的線條更平滑。下眼瞼看上去較光亮,並且掩蓋突出的眼袋部分,使眼袋輪廓不明顯。皮下填充劑需要定時填補,會被人體分解,有一般注射的風險及副作用。
較為輕微的眼袋,可考慮使用無創性拉提儀器,例如電波拉皮或超聲刀等,使下眼瞼皮膚緊致及收緊,減少眼袋的浮腫感覺。
如屬肌肉型「眼袋」的「下輪匝肌肥厚」或「臥蠶」的情況,則可以注射肉毒素蛋白於眼下肌肉位置,便可有效地改善眼輪匝肌肥大凸出問題。效果維持四至六個月不等。
手術處理方法
如果眼袋情況較為嚴重,或選擇較永久的解決方法,可考慮接受下眼簾手術。而常見的眼袋手術有以下兩種:
內開法(經眼結膜切除眼袋術)
外切法(經皮膚切除眼袋術)
內開法較適合年輕的人士,好處是傷囗處於眼結膜內,表面並無疤痕可見。手術亦保留了完整的下眼簾皮膚、肌肉、及隔膜等組織,較少機會引起眼瞼外翻等併發症。康復時間亦相對較短。
外切法則較適合年長亦擁有鬆弛皮膚的人士。由於手術由皮膚外切口,可同時摘除眼袋脂肪之外,把鬆弛多餘的皮膚、肥大的眼輪匝肌等組織一併切除。可是這方法康復時間較長,亦有造成可見疤痕,及眼簾外翻風險亦較高。其他手術的風險,如麻醉﹑發炎﹑眼乾、瘀青、水腫、左右不平衡等等。
究竟自己是否有眼袋、眼袋是屬於什麼類型、眼袋的嚴重性、有沒有連帶的皮膚鬆弛及肌肉肥大問題?本身健康情況適合做手術嗎?如有眼袋究竟適合何種方法處理?有多久的康復時間可以預留?這些都需要親身給醫生評估,並與醫生作出詳細的討論。非手術或手術治療都有相關風險及副作用,在考慮接受治療前建議先了解清楚。
#drmaylam #drlammei #林薇醫生 #醫學美容 #香港美容專業雜誌 #美的感應 #眼袋 #淚溝 #dermalfiller #hyaluronicacid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