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英國留學時,有天,有位男性醫生同學向大家展示他那又紅又脫皮的手指,叫大家猜猜看初步診斷是什麼。痕癢的手指位於右手(他是右撇子),並只局限於大拇指向手心的一側與食指的外側(面向拇指那一方)。再細問下,發現這個情況開始了一週,並於最近有使用新的餐具。謎底解開了,原來是湯匙引起的接觸性皮炎。
這位獨自過英國進修的男同學,平時甚少下廚,而在留學期間生活極為簡樸,常常以急凍便食解決三餐所需。可是,宿舍裡並沒有供應餐具,他便於當地超市買了便宜的,含有鎳(Nickel)的湯匙以應付暫時需要。當他連續數天使用湯匙後,接觸部位便開始於痕癢及小許發紅,一週後更有脫皮情況。記憶中他曾對錶帶金屬過敏,而從來使用的餐具大部份都是不鏽鋼或中式餐具(木、竹、瓷等),故從來都沒想過會引發接觸性皮炎。
何謂接觸性皮炎﹖它是因為接觸某些物質引起的皮膚發炎,可分為刺激性及過敏性兩種,常發於手部,亦見於面、頸及其他部位。刺激性皮炎較常見,因長期接觸或使用具刺激性的物質引發,如:酸、鹼、清潔劑、洗手液、衣物柔順劑、染髮劑、橡膠/乳膠手套、水泥、甚至更換尿片等等。我們常說的主婦手,也屬比類。而過敏性的接觸性皮炎,則不在乎長期或是高濃度接觸,而是接觸到致敏源而起,亦並不會出現於任何人身上,而是對某些物質過敏的人士。常見的致敏物如鎳(金屬飾物如耳環、皮帶扣、拉錬、胸圍扣等);化妝品如某些香水、染髮劑、護膚品裡的防腐劑、指甲油、消炎藥膏;外用傷口膠貼;橡膠/乳膠,某些植物等。
找出致敏源,避免接觸刺激性的物質及致敏源,是避免接觸性皮炎復發的方向。病發時,醫生會處方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抗炎膏等幫助舒緩痕癢不適。適當戴上手套隔離刺激物,避免直接接觸。亦要避免長時間雙手濕水,及雙手要經常使用潤膚膏。如找不到致敏源時,亦可考慮接受貼膚試驗(Patch test)找出病源。以上資訊只屬參考,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人士。
©2015 Dr. Lam Mei, May 林薇醫生